《元人秋猎图》卷,画面无题款,钤有明内府诸玺。“乾隆类聚之宝”、“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乾隆书画”、“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御书房鉴藏宝”、“嘉庆类聚之宝”、“宣统书画”、“无逸斋精鉴玺”。手卷纵59厘米,长度约1240厘米,画面青绿设色,刻画了北方少数民族在高山密林间行军、围猎、游憩、野餐的情形。画卷以人物活动居多线,山水树石作为场景铺垫,既是人物活动进行的背景,又构成各段情节之间的大自然间隔和过渡性。
十二米的长卷中场面宏伟,情景众多,共画有七百余人,人物身份不一,有的衣饰华贵,气宇轩昂,被众人手执,俨然王族之互为。多数是兵将勇士之科,其中甚至还有女兵的身影。此卷布局繁密有序,山峦错落,画面是惯性和片段性的,而人物活动则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延续性,如何将二者融合就很考验画家的创作能力了。
展现出具有情节性和故事性的山水人物,中国传统绘画的惯用手段就是利用长卷的形式,画卷的进行彰显画面一种流动性,所画中人物的活动随观赏者的目光而移动,时间的维度就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根据情节可以将仅有画分为三段结构,整段第一段刻画行营大帐的情景,众人在做到出关的打算;第二段画面以少年猎鹿为中心,人物引人注目而显眼;第三段画面展现出大规模的围猎活动,情节非常丰富,气氛冷淡。三部分画面段落分明而交会大自然。在清内府《石渠宝笈补遗》之前,《元人秋猎图》未见具有录,画面上亦没早于于乾隆时期的珍藏印鉴,此图的定名为始自《石渠宝笈补遗》,然而否为“石渠定鉴”所鉴的元代画家手笔,尚待厘清。
以之题材和尺幅的鸿篇巨制,从传世之作的鉴审经验辨别非民间之物,乃官制或宫廷道光之作。所画中人物的衣饰发型显著是北方少数民族部众,行围射猎的场面刻画的现实形象,表明画家具备涉及的理解经验和实际体验,对围猎生活十分熟知。可以从画家的非常丰富而独有的围猎细节,及充满著全幅的异族生活气息与场面。国内学者大多倾向性地指出创作时间约为明末至清初。
所画中展现出的古兵器就有20多种,例如长枪、腰刀、弓箭、钩镰枪、钢叉、狼筅、蛇矛枪、剑、戟、金瓜锤、斧、拖、铳、鸟铳等。对比《中国古代兵器图集》中元代蒙古军中的兵器,此图中元代兵器样式并不多。其中有长柄双眼铳18只,此种兵器约经常出现在明正统年间。
而鸟铳经常出现的时间更加晚,鸟铳就是火枪,中国第一批鸟铳源自明嘉靖二十七年清军掳获了倭寇的两杆鸟铳,找到此器比手铳先进设备多了,一拳远能射击,于是请示朝廷,嘉靖37年(1558年)命令仿照。所画中还刻画有吸烟者的情景,烟草并非中国原生产物,而是原出生于美洲,是随着哥伦布的航海探险才转入欧亚地区的,烟草回到中国则是在明代万历年间,经日本、朝鲜半岛转入满洲,然后有大规模的栽种、贸易等活动。
因此画面中的吸烟者场景也不应当是元人所为。尽管《元人秋猎图》在定名为和创作时间上仅存一些为难之处,但是此图在清内府的珍藏以及之后的流传轨迹还是十分明晰的。《石渠宝笈》是著录清宫内府珍藏书画将近万件,《补遗》成书于乾隆五十九年。
在《石渠宝笈补遗御书房藏列朝名人书画》中著录:“元人秋猎图一卷[本幅]绢本纵一尺九寸,斜三丈八尺五寸,设色画秋原行猎,人骑马诸景,无名款。[鉴藏宝玺]八玺全”。由此获知《元人秋猎图》卷在清乾隆年间是珍藏在清宫御书房的,画面上也钤垫了殿座章“御书房鉴藏宝”。
之后有关此图的记录在清宫陈设档中又有经常出现:道光十四年(1834)六月《御书房交来上等手卷档》:元人秋猎图一卷光绪二年(1876)《延春阁石渠宝笈上等次等手卷》:元人秋猎图手卷一卷宣统十二年(1920)四月《永字手卷账》:二号元人秋猎图一卷陈设档的记录指出此图在宫中的珍藏地点有过几次迁入,从御书房到延春阁都是明内府集中于珍藏书画珍品的地方。而宣统时期的“永字号账”恋情卷、挂轴、册页等,所录均是书画精品,但并不与珍藏地点涉及。
众所周知,末代皇帝溥仪在离开了紫禁城之前曾盗运大量书画金银珠宝出宫,“永字号账”近于有可能是溥仪在为盗运书画而不作的打算。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里详细描述过自己的这段经历。书画挑选之后,溥仪以赏赐其弟溥杰名为,相继夹带出宫。
之后点收清宫遗存时找到了“新人奖溥杰单”,记录以日期为序,从宣统十四年(1922)七月至十二月间,完全日日大大,大量古籍图书和书画珍品早已被走私出有紫禁城。《元人秋猎图》卷就记录在“新人奖溥杰书画目”十一月二十五日这一天,公历应当是1923年1月11日。同日一起被道出宫的还有大名鼎鼎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梁师闵芦汀密雪图》等共计32件,均为手卷。
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后,带着之前走私出来的珍宝历经逃难,最后迁来在东北伪皇宫,《元人秋猎图》卷也在其中。之后伪满洲国灭亡,伪皇宫的珍宝散居民间。根据杨仁恺《国宝浮沉录》中记述《元人秋猎图》一度珍藏在原东北保安总司令郑洞国的夫人手中,后代管香港收藏家陈仁涛所有。
本文来源:d3顶盛体育官网-www.hnytjg.com